关于印发《辛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的通知
2017年05月08日 字体:[ 大 中 小]
辛政办发〔2017〕1号
辛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辛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辛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辛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7日
辛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冀政办发〔2016〕6号)要求,结合辛集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基本现状
1、市域概况
辛集市是河北省直管市。位于石家庄市东65公里处,总面积951平方公里,人口63.7万,辖7乡8镇344个行政村。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38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60岁以上老年人14.1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1.6%),孕产妇死亡率为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63‰,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卫生资源状况
经过长期发展,到2015年全市共有医疗机构486家,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家、民营厂企医院1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15家、门诊部6家、诊所97家、医务室6家、村卫生室339家,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969张,其中市直医院1139张、乡镇卫生院420张、社会办医院41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3.1张。
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23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145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90人、注册护士1060人、医技人员307人。千人口医师数2.28人,千人口护士数1.66人,千人口医技人员数0.48人。
2015年全市拥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8台,其中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4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2台、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1台、医用直线加速器(LA)1台。
3、卫生服务状况
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门诊425.02万人次,(其中医院66.84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46.94万人次),入院总人次7.34万人,(其中医院5.55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6万人)。病床使用率为79.19%(公立医院91.47%,乡镇卫生院71.26%),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6.8天。
2015年死亡前几位的病种分别为脑血管病、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心肌梗死等,域外就诊住院人次为1.1万人,转诊率为13.02%,域外转诊的主要病种为心肌梗塞、脑出血、乳腺癌、肺癌等。
(二)存在问题
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医疗保障逐步实现全覆盖,居民就医需求进一步释放,二级医院门诊量年均递增超过20%,住院率年递增10%,现有卫生资源远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2、三级综合性医院缺失
目前,辛集市已形成以辛集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为主的多龙头发展局面,但尚未有一家能代表辛集市顶级医疗技术水平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中高端医疗资源偏低,且交通便利,造成辛集市域外就诊比例偏高,主要流向石家庄、北京等大型医院。
3、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性不强,效率不高
乡镇卫生院发展参差不齐,服务效率普遍不高;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社会举办医院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合作,存在医疗资源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趋势;虽然通过医改加大了财政投入,但体制机制僵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4、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失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逐年加大,市区没有政府投资举办或企事业医疗机构转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不能为市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及预防保健服务。
5、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办医院尚未建立
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社会办医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存在人才层次低、医院规模小、专科优势不突出、与公立医院的差异性、错位性、互补性不足等问题。
(三)面临形势
1、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改变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首要因素。这些新的情况要求卫生系统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以满足社会不同群体对医疗、养老和保健的多种需求。
2、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卫生工作产生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辛集市通过进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大增强,城乡卫生保健水平差距有所缩小。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造成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从总体上降低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3、信息技术变革为医疗服务模式带来了新的转变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可以充分利用医疗卫生信息平台、远程会诊等手段,提升辛集市域内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转变诊疗模式,留住患者。
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辛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精神为导向,以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立足辛集市卫生发展实际,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依法依规制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提升医疗卫生和健康扶贫服务能力,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体系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健康需求导向
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能力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
2、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
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坚持系统整合
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
5、坚持分级分类管理
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6、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
支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巩固全省中医药先进市建设成果。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2020年辛集市常住人口达到65.5万,年住院率将达到17%左右,年住院人次为11万人,其中10万人在市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平均住院日小于9天。市级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占比为5:2:3,病床使用率分别超过80%、60%和70%,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医养结合、急慢分治和分级诊疗模式基本成型,医疗和养老等服务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
1、发展目标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基本适应辛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2、主要指标
表2-1辛集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指标单位现状(2015)目标(2020)常住总人口万人63.765.5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床/千人3.15其中:医院床/千人2.434.05市办公立医院床/千人1.793.05社会办医院床/千人0.64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千人0.670.95执业(助理)医师数名/千人2.292.84注册护士数名/千人1.312.86公共卫生人员数名/千人0.680.83全科医师数名/千人0.522医护比——1:0.571:1市级医院床护比——1:0.581:0.58病床使用率%79.19≥85平均住院日天6.8<9
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市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门诊部(所)等)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由政府举办,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急救等。
(一)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1、公立医院
(1)设置综合医院2个
辛集市第一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辛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2015年编制床位499张,年门诊量18.07万人次,年住院2.2万人次。到2020年,完成医院整体搬迁,规划床位达到1000张,人员配比、设备配置、开展诊疗项目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依托辛集市第一医院设置市级综合医疗服务中心,负责向本市及邻县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
辛集市第二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现编制床位300张,通过进行优化组合,到2020年规划床位达到375张。
(2)设置中医院1个
辛集市中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现编制床位200张,通过进行优化组合,到2020年规划床位达到300张。
(3)设置妇幼保健院1个
辛集市妇幼保健院: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现编制床位140张。到2020年完成整体搬迁,规划床位260张,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
2、社会办医院
辛集市社会办医资源丰富,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诊疗机构等各类医疗机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支持社会办医院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对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办医院,应按照规定予以批准,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乡镇卫生院: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设置,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共设置15所,其中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9所(详见表3-3)。
按照辛集市地域特点,分为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四个区。北部区以位伯镇卫生院为重点,东北部区以旧城中心卫生院为重点,东南部区以和睦井中心卫生院、新城中心卫生院为重点,南部区以南智邱中心卫生院为重点,建成辛集市5个集医疗、公共卫生、养老等多方面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 ““十三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配置、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每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3-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鼓励现有民营厂企医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
(3)村卫生室:按照行政区划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
(4)门诊部、诊所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全部由市场调节。
4、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等工作,并对下级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每所乡镇卫生院设置防保科,配备1-2名防保人员,每个村有1名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市、乡、村三级疾病控制与预防保健网络体系。
(2)卫生监督机构:设置市卫生监督所1所,由各乡镇卫生院承担卫生监督协管职能,并配备卫生监督协管员1-2名,建立健全市、乡两级卫生监督体系,积极探索乡(镇)级卫生监督工作新模式。
(3)妇幼保健机构:设置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所,以妇幼保健院和各二级医院的儿科、妇科、产科等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完善集妇幼卫生监测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市、乡两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
(4)医疗急救网络:依托辛集市第一医院设1个急救站,市内各二级医院设急诊科,其他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其他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急救网络,网点服务半径5-10公里,急救反应时间30分钟。
到2020年,建成设施齐全、装备适用、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服务良好的院前急救网络。
(5)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立以辛集市精神病医院为龙头,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各乡镇(街道) 和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精神卫生综合防治体系。
到2020年,全面完成辛集市精神病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床位设置达80张。逐步完成相关设备、人员的配置。
(二)卫生资源配置
1、床位设置
医疗机构床位设置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相适应,配置结构、功能定位与疾病谱相一致。
到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控制在每千人口5.0张,其中医院床位数为每千人口4.05张,基层医疗机构每千人口0.95张,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每千人口0.55 张配置。
(1)公立医院床位配置
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严格控制床位不合理增长。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05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按照不低于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
表3-1 2020年公立医院床位配置规划
序号单 位现有床位床位调整计划规划床位增长数1辛集市第一医院499搬迁新建10005012辛集市第二医院300优化提升375753辛集市中医院200优化提升3001004辛集市妇幼保健院140搬迁合并2601205辛集市计生医院20合并调整0-206辛集市社会保险医院30优化提升6030 合计1189 1995806
(2)社会办医院床位配置
到2020年,社会办医院按照每千人口1.0张配置。
表3-2 2020年社会办医院床位配置规划
序号机构名称2015年现状(床位,张)床位调整计划2020年目标(床位,张)增长数1辛集城东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102辛集圣糖医院6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80203辛集和平眼科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104辛集城北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2005辛集中康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106河北辛集化工集团职工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40207辛集利康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108华北石油辛集矿区医院3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0
9辛集爱心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1010辛集精神病医院6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802011辛集长庚医院3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012辛集康维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301013辛集新支方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20014辛集复明医院3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401015辛集白世东医院20提升水平,扶持新设20016预留床位0 115115 合计410 655245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
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0.95张,并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表3-3 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规划
序号机构名称2015年现状床位调整计划2020年目标增长数1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转型或新建30302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转型或新建30303辛集市旧城中心卫生院4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50104辛集市和睦井中心卫生院4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50105辛集市张古庄中心卫生院3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40106辛集市南智邱中心卫生院4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50107辛集市新垒头中心卫生院4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50108辛集市新城中心卫生院4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455
9辛集市前营乡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301010辛集市天宫营乡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301011辛集市中里厢乡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20012辛集市位伯镇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402013辛集市小辛庄乡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20014辛集市田家庄乡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301015辛集市王口镇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402016辛集市马庄乡卫生院2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20017辛集市辛集镇卫生院30改造提升,增强能力5020 合计420 625
2、人员配置
卫生人力配置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为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的要求,实现辛集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人才规模和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
表3-4 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规划
机构名称2015年现状2020年规划目标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辛集市第一医院270281400500辛集市第二医院175179210260辛集市中医院16295200160辛集市妇幼保健院10277150180辛集市计生医院191000辛集市社会保险医院44305060辛集市旧城中心卫生院42144518辛集市和睦井中心卫生院1843020辛集市张古庄中心卫生院18102516辛集市南智邱中心卫生院25102720辛集市新垒头中心卫生院2682820辛集市新城中心卫生院2022618辛集市前营乡卫生院1922010
辛集市天宫营乡卫生院931210辛集市中里厢乡卫生院96108辛集市位伯镇卫生院1351916辛集市小辛庄乡卫生院102108辛集市田家庄乡卫生院831412辛集市王口镇卫生院1441716辛集市马庄乡卫生院121128辛集市辛集镇卫生院39213020辛集精神病医院15245048辛集圣糖医院26244548辛集城北医院1361512辛集城东医院1982018化工厂职工医院23152524辛集矿区医院22152518辛集复明医院38344024辛集和平眼科医院22242418辛集康维医院43382018辛集白世东医院16122012辛集利康医院19142318辛集新支方医院34101512辛集长庚医院15132018辛集爱心医院992018辛集中康医院10111718社会办医院预留006580其他医疗卫生机构76368590合计1454106018641874
(1)医院人员配备规划
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工作量为依据,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到2020年,全市范围内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4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86人,医护比达到1:1。市级公立医院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配备标准为1.54人,注册护士配备标准为1.77人,医护比为1:1.15。未达到床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备规划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万名居民配置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按医师与执业护士1:1的比例配置护士;非卫生技术人员不超过人员总数的5%。
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1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每万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按辖区服务人口的1‰配置人力,并实行总量控制。本着精干实效的原则,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一般不超过70名。一般乡镇卫生院的人力配置不低于10名,不足10名的按10名配置。在人力配置总量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90%,行政后勤人员比例不超过10%,公共卫生人员不低于3-4名;中医类别医师不低于医师总数的25%。
村卫生室原则上每1000名农村户籍人口配备1名乡村医生,超过规定标准的,原则上不得新进人员;村卫生室人员未达到规定标准的,新进乡村医生应为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到2020年,使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或水平,其中60%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3)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备规划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1.35/万人的比例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到2020年,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基层从事预防工作的人员数,达到万名居民4.5-5名。
卫生监督人员按10万人口最低10名配备,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得低于80%,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60%。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人员按照不低于2.0/万人口的标准进行配备。市、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急救中心设置于辛集市第一医院内部,其人员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年急救业务量进行配备。
精神卫生人员按每年10万1人的标准,逐年增加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3、设备配置
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群众医疗健康需求,本着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原则,引导各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国产化,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办法》和《河北省医用大型设备配置规划》购买配置大型医用设备,预留一定配置额度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积极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公用、共享、共管机制。到2020年,各医疗机构设备配置达到标准化。
表3-4 2020年乙类大型设备配置规划
序号机构名称CTMRILADSASPECT现有数量规划数量现有数量规划数量现有数量规划数量现有数量规划数量现有数量规划数量1辛集市第一医院12110111012辛集市第二医院12011101003辛集市中医院11110000004辛集市妇幼保健院01010000005辛集市社会保险医院11010000006公立医院合计47251212017社会办医院03020000008辛集市旧城中心卫生院01010000009辛集市和睦井中心卫生院000100000010辛集市新城中心卫生院010000000011辛集市位伯镇卫生院010000000012辛集市南智邱中心卫生院11000000001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计140200000014合计51429121201
4、技术配置
鼓励、引导辛集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发展建设方向,进行差异化战略,做别人没有的、做比别人更好的,“先做强、再做大”,“先做专、再做细”。
辛集市第一医院是辛集市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十三五”期间,要加速发展,成为辛集市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心脑血管、消化、呼吸、创伤急救等专科,逐步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技术水平;与市级和省级对口医院强化合作关系,包括: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机制;搭建相关专科疾病转诊的绿色通道;组织相关专家定期到辛集市第一医院坐诊,集中完成择期手术;辛集市第一医院重点建设相关专科,与上级医院进行对接。
辛集市第二医院重点建设耳鼻喉、口腔、肿瘤内科等名牌专科,向高、精、尖技术领域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辛集市中医院重点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药优势病种,大力发展独特中药配方,抓好心病科、肾病科、脑病科等中医专科建设。到2020年,中医药使用率达到65%,建设成以中医诊疗、康复、保健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医专科医院,并向三级中医医院发展。
辛集市妇幼保健院重点发展不孕不育、新生儿ICU等科室,到2020年,逐步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技术水平。
辛集市位伯镇卫生院:依托辛集市位伯镇养护院建设项目,成为辛集市首个医养结合单位,重点加强内科建设,增强老年病、慢性病诊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急救、护理能力,打造成为辛集市北部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辛集市旧城中心卫生院:重点建设外科、妇产科,与辛集市第一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医疗与养老服务。辐射周边乡镇(天宫营乡、张古庄乡、前营乡等),打造成为辛集市东北部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中心。
辛集市和睦井中心卫生院:重点建设内科、中医科,突出中医理疗、针灸、疼痛康复等特色,开展医疗与养老服务。辐射周边乡村(前营乡、新城镇等),打造成为辛集市东南部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中心。
辛集市新城中心卫生院:重点建设内科、外科,辐射周边乡村(前营乡、和睦井乡、小辛庄乡等),打造成为辛集市东南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
辛集市南智邱中心卫生院:重点建设外科、妇产科,与辛集市第二医院组建联合体,开展医疗与养老服务。辐射周边乡村(王口镇、马庄乡等),打造成为辛集市南部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中心。
辛集市新垒头中心卫生院:重点开展精神病专科,形成毗邻市区公立的心理康复中心,对辛集市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形成有效补充。
辛集市张古庄中心卫生院:重点开展内科、儿科建设,增强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为本乡镇及周边乡镇提供经济优质的医疗服务。
辛集市辛集镇卫生院:作为在市区内唯一乡级医保定点,开展内科、外科诊疗服务,为市区内的城乡居民提供更加经济实惠的医疗服务。
辛集市王口镇卫生院:作为距离市区最远的乡镇,加强内科建设,增加住院床位,提升服务能力,为本乡镇居民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人口信息、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向群众提供连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列服务,方便居民参与个人健康管理。
1、建设卫生计生信息平台
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信息库的卫生计生信息平台,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实现与市智慧城市信息平台、省级卫生计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建共用、业务联动和共享协同,开展基于居民健康数据的医疗健康服务应用业务。
2、发放居民健康卡
完成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HIS及相关新农合系统、医保系统等的接口改造,以居民健康卡为主索引构建基于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标准体系,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之间临床诊断、用药、检查检验结果、住院信息、预防保健、档案等诊疗信息可交换与共享。
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到2020年,居民健康卡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的应用集成,实现域内就医“一卡通”。
2、提高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在完成二级交换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市卫生信息化水平,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完成诊间支付、网上预约挂号等功能建设,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彻底改变“三长一短”的就诊局面。
市级医院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整合现有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院管理、绩效考核、成本核算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乡镇卫生院重点建设LIS、PACS、EMR和绩效考核等系统,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对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等专业医技人员的数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市编办、人社、财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积极破解难题,通过校园招聘、在职教育、人才引进等多渠道推进,为新增人员提供体制、机制和待遇上的保障。
(一)完善卫生人才制度
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卫生人才资源系统,加强卫生人才信息的沟通和服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引导卫生人才向基层、农村地区流动,优化卫生人才配置,逐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和单位各司其职的宏观管理机制,实现卫生人力资源全行业管理。
(二)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力度
市级医疗机构新进人员除护理专业以外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乡镇卫生院临床人员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十三五”期间,市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按计划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
每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研究生及以上毕业生通过选聘形式,经编办、人事、监察、卫计审核同意,办理流动(调入)手续。
(三)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增加市级公立医院的人事分配权限,鼓励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以综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突出服务质量、数量,注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四)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规范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继续教育活动项目的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覆盖率达100%,医学继续教育对象获取规定学历的达标率达90%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卫生专技人员学历水平达专科以上的占95%。
着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选拔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通过举办学习进修班、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五、项目支撑
为落实上述目标,切实将““十三五”时期的体系规划落到实处,辛集市切实加强领导,组织谋划一批建设项目。
辛集市第一医院迁建项目。按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的要求,进行整体搬迁,初步选址为工业路东侧、束鹿大街东延北侧、方碑大街东延南侧,占地300亩,建设面积90000㎡,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生活用房等。项目建成后设置床位可达到1000张。
辛集市妇幼保健院搬迁项目。该院现有业务用房为租赁,将于2018年到期,拟进行整体搬迁,搬迁后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按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进行建设,完成后设置床位达到260张。
辛集市位伯镇养护院建设项目。依托位伯镇卫生院,在位伯镇镇区北侧安新公路东临建设位伯镇养老院。占地5027.34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成后设床位100张,包括餐厅、健身场地、医务室、娱乐室、阅览室等多项服务及娱乐设施。辐射周边乡村(小辛庄、中里厢、新垒头等),打造成为辛集市北部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600万元,其余400万元由地方财政配套。该项目预计2017年竣工完成。
(一)坚持政府主导,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切实承担起主导作用,把区域卫生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医疗任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经费支持;对院前急救、精神病医疗、传染病救治、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属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畴的,其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配置、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等应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积极扩大卫生筹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二)深化卫生改革,实现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基本药物制度使用范围,推进合理用药,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三)坚持医养结合,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
逐步建立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机制,到2020年,全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更加合理完善;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挂号、优先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老年医疗护理人才培养培训引进机制健全,人才队伍得到保障。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与医疗机构合作更加紧密,医养融合模式更加成熟,医疗护理水平逐步提高。养老机构与乡镇卫生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机制更加成熟,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四)依法加强行业监管,保障群众就医质量和安全
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准入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等违法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加强对非公立医院的监管,引导非公立医院依法经营、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健康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有序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确保医疗质量和群众就医安全。
七、监督评价
本规划经省卫生计生委核准,由辛集市人民政府审定发布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规划任务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问责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严格管理要求
坚持按照“增加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的发展要求,对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
(三)加强监督评价
要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和资源配置的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分阶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本规划周期为5年,规划中期依据规划执行情况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规划期满后,将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