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辛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年08月11日 字体:[ 大 中 小]
辛政办字〔2022〕29号
辛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辛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辛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辛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5日
辛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据《辛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克服国内“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突出、疫情等因素影响,积极落实“三六八九”战略,攻坚克难,狠抓落实,规划目标全部成功实现,先后荣获全国县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百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跻身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连续两年获评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工业投资累计完成619亿元,民营经济营业收入累计实现7230亿元,年均增长5.95%。
1.动能转换成效显著,产业发展潜力逐步释放。总投资62.9亿元的43个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3%,工业保持主导地位,贡献率持续增长。稳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初步构建起生态皮草服装业高质量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钢铁机械、化工、农副食品加工制造等传统工业加速提升的现代产业体系。空气轴承、精密互感器、聚氨酯高铁材料等一批全国领先生产基地的规模实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在业内话语权、定标权、定价权进一步增强。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重要平台。
2.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皮革产业列入省首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108家制革企业整合重组为36家,经济开发区制革园区被评为河北省新型化工业示范基地。2020年,规模以上皮革业企业完成产值743.1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增长16.3%。钢铁产业积极拓展产业链,加强特种钢材生产,2020年完成产值189.9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增长184%。化工业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聚集优势,引进发展一批高端精细化工项目,2020年规上化工企业完成产值69.4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增长26.8%。着力引进了金瓯医疗、冠靶科技、维迪自动化、冀雅电子等一批高科技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申科电子产业园、金士顿科技轴承二期、溅射靶材、高精度线性滑轨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开工建设,对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载体活力增强。市财政投入近2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17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3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9%,比“十二五”末的增长124%。在全省率先与省科技厅实施“厅市会商”战略,推动创新型市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产业转型、创新能力提升。组织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进行对接,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金士顿、阿木森、金谷等领军企业,成立了空气轴承、汽车滤纸、生物柴油等产业联盟,吸引科研院所加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形成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推动企业平台创新,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十二五”末的11家发展到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17家发展到649家。
4.专精特新发展迅速,质量效益水平不断显现。以提升小微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型企业,列入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全力打造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并具有较强增长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力量。金谷、金士顿轴承等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科电子等2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申科电子、金士顿轴承、金谷、双吉化工等企业被认定为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绿色节能工作实现新突破,新增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15家。
5.两化融合逐步深入,数字经济平台初步构建。澳森公司“工业信息安全防护平台项目”、阿木森公司“在线质量监控及纸病收集系统项目”列入河北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培育项目。雪龙机械、腾跃铁路装备、东方纺织印染、佳信汽车、申科电子通过省级数字化车间评审认定。澳森公司、申科电子、黑马面粉、腾跃铁路装备四家公司先后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申科电子“工业企业能效与环保综合管理物联网平台项目”成功通过国家评审,被认定为国家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新突破,15家企业被认定为军民融合企业。
虽然“十三五”任务目标基本完成,但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任务依然艰巨,问题依然突出。一是经济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尽管逐年引进重点项目,发展不停步、项目不断档,但仍缺少能够“立市”“强市”、增加财政收入、拉动经济和产业快速增长、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强市富民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工业结构亟需优化。行业总体缺乏技术及品牌支撑,产业链短,深加工、再加工增值能力弱,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艰巨。三是传统产业突破难度加大。皮革特色产业受资源要素和发展规模制约,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受疫情影响,高端市场份额不足、缺少在国内外叫得响的自主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外贸订单减少、内贸水土不服等短板集中放大。四是新动能有待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例较低,科技投入少,信息化水平不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在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不稳固。
(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辛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新变化、呈现新特点、涌现新需求、提出新挑战。
从国际看,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新技术,为现代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新发展格局必将扩大有效消费,推动消费转型升级,为我市催生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新空间。从全省看,河北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交通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广阔,政治生态优化,“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成型、北京冬奥盛会高水平筹办及后奥运科技从场景应用到产业发展之时,政策红利将高位强力释放。
从辛集看,省直管的政策、体制红利将持续释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将得到有效缓解。一大批重大城建、交通和产业、民生项目将在“十四五”期间投用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些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辛集市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的关键阶段,是产业竞争优势重塑期、产业升级攻坚期、生态环境深度治理期,也是辛集市制造业爬坡过坎、提质增效、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时期。要牢牢把握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外部重要战略机遇,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开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着力打造冀中南转型发展示范区、新兴商贸物流城市、国际皮草时尚名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建设冀中南转型发展示范区、新兴商贸物流城市、国际皮草时尚名城等发展目标,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为契机,加速聚集各类资源要素,构建与区域功能相适应、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一区两组团四带多基地”产业空间格局。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优质化、特色产业品牌化的思路,积极打造国际皮草时尚名城,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国际生态皮革服装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可持续迭代,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做优做强钢铁机械、化工、农产品制造及加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滤纸、生物柴油、铸铁炊具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布局发展高潜产业、未来产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先进制造业高地。着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和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制造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制定落实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着力破解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持续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协同开放。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牢牢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积极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辛集市冀中南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实施精准招商,主动加强与京津及资源富集地区的双边、多边合作,整合高端要素,深化高层对接,积极推动区域产能合作,增强发展势能,吸引更多高端资源要素在辛集集聚,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大循环,推动制造业跨越提升。
坚持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工业设计+”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发展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的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文化创意、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业,支持制造业与服务业间跨界融合,建设智慧生态、融合共生、创新互动的产业新生态,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致力于建设冀中南转型发展示范区、新兴商贸物流城市、国际皮草时尚名城,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优质化、特色产业品牌化的思路,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先进制造业高地。
1.规模总量明显扩大。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0家以上,占全市GDP比重逐渐提高。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主要行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局部优势;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省级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7.8%左右。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家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达到1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50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3家。
4.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保持良好水平,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率95%以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社会和谐型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累计 | 属性 |
规模 总量 |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 | - | 5以上 | 预期性 |
2 | 规上企业数量 | 234 | 280 | 预期性 | ||
创新 能力 | 3 |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率(%) | - | - | 10 | 预期性 |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 | 0.54 | 0.61 | - | 预期性 | |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99 | 130 | - | 预期性 | |
6 |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 | 649 | 750 | - | 预期性 | |
产业结构 | 7 | 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 | 93 | 95 | - | 预期性 |
8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2.8 | 7.8 | - | 预期性 | |
9 |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家) | 29 | 50以上 | - | 预期性 | |
10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2 | 2.2左右 | - | 预期性 | |
质量效益 | 11 | 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率(%) | - | 95以上 | - | 预期性 |
展望2035年,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阔步前行,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形成一批带动性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建成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优质化、特色产业品牌化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强市。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变革,服务型制造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一批区域性特色制造业生产基地。战略新兴产业高位对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专业、智能、高端发展特色突出,形成彰显区域特色的微产业链、微生态圈,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大供应链体系的重要一环。特色产业实现高端化、功能化、品牌化转型,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品质持续提升,产品种类式样丰富,品牌价值广泛认可,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数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政务、生态系统实现深度融合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与治理模式深刻变革,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三、产业布局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部署和河北省优化产业布局指导意见,根据市委市政府“一城两组团”田园式空间布局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速聚集各类资源要素,构建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集约高效的“一区两组团四带多基地”先进制造产业空间格局。
一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生态皮草服装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材料、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做强骨干企业,做优主导产品,做靓知名品牌,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打造现代化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冀中南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两组团:空港产业组团、高新产业组团(精细化工产业),作为主城区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组团部分。空港产业组团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和医疗服务设施制造产业。高新产业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培育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排放化工新材料,打造京津冀现代循环化工基地。
四带:围绕地域特色产业,位伯镇紧跟市场潮流导向、立足区域生产能力、力求全方位突破创新,加快发展以手套、童帽为主的产业经济带;小辛庄乡加快发展以发展精炼油脂为主、以纺织印染、新型建材为辅的综合性产业经济带;南智邱镇加快发展铸造、灰铸铁炊具制造为主的钢铁机械延伸产业经济带;张古庄镇、旧城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发展绿色节能产业经济带。
多基地:依托澳森公司,打造冀中南特色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依托金士顿轴承,着力打造全国首家空气轴承、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生产研发基地。依托申科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依托腾跃公司,打造全国重要的聚氨酯高铁材料生产基地。依托阿木森公司、华纺无纺,打造全国重要的特种过滤纸生产基地。依托诚宇化工,打造全国重要的荧光增白剂生产基地。依托鸿锐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橡胶手套生产基地。依托星宇化工,打造世界重要的电子封装材料(BCMB)生产基地。依托辛化集团,打造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依托雪龙公司,打造全国首批装配式住宅机械化生产基地。依托金谷公司,打造国际领先的增塑剂、全国重要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依托双吉化工,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低毒杀菌剂生产基地。依托飞天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医用凡士林、全国品类最全的特种润滑新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九元公司,打造全国重要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依托美星公司,打造全国重要的PDLC液晶材料生产基地。依托迈太特公司,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环保溶剂生产基地。依托三安车业,打造环保清洁车生产基地。依托金瓯公司,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医疗器械及用品基地。
四、发展重点
围绕建设冀中南转型发展示范区、新兴商贸物流城市、国际皮草时尚名城目标,立足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定位,强化辛集转型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积极打造国际皮草时尚服装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构建基础牢固、迭代升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冀中南先进制造高地。
(一)打造国际皮草时尚名城,引领发展新趋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设计为支撑、以实施“品质、品类、品牌”战略为抓手,以“数字+”“文化+”“生态+”赋能辛集皮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设计端,共享加工端,创新展销端,融合文化端,跨界旅游端,全面融入品质生活端,增强辛集皮草产业链韧性,加快推动辛集传统皮革产业向时尚休闲皮革经济跃升,打造营业收入千亿级皮革产业集群。
1.强化研发设计引领
打造创意设计平台。围绕皮革制品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与国内外皮革制品知名设计机构、服装院校合作设立设计工作室或搭建云设计虚拟平台。依托市工业设计中心和国际皮革城,与各服装企业合作,定期举办流行趋势发布会,组织辛集设计师沙龙。组织探索建立皮草产业基地公开课轮训模式,邀请资深皮草设计师定期授课,并为参训企业产品开发设计人员颁发培训证书。持续提升创意设计平台影响力,营造良好创新设计氛围,引领皮革制品设计新方向。
汇聚优秀设计人才。强化市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设计机构和团队,鼓励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和团队在辛集设立工作室或分支机构,壮大设计人才“储备池”。依托现有企业与国内外设计公司的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奖励设计成果,使更多优秀设计人才涌现。组织企业与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举行皮革产品设计大奖赛,对获奖新产品、新款式给予奖励。
强化制造工艺革新。依托河北皮革研究院和相关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及制革企业创新联盟,围绕环保标准和市场需求,对接下游皮革服装及制品加工需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创新制革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大力研发一批引领市场潮流的新兴、时尚、环保皮革服装及制品面料,将辛集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皮革面料研发生产基地。
密切技术创新交流。加强皮革服装企业与各高校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各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引导企业进一步细分市场,生产满足特定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组织企业参加皮草毛皮设计与管理培训班,与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计机构开展交流活动,不断提升皮革服装设计理念、工艺标准和环保水平。
2.加强品牌质量建设
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引导现有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品种,生产更时尚、更环保的服装革,加快研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羊皮服装革、鞋面革,增加牛皮革、裘皮革、箱包革、手套革、家居用革、装饰用革等品种的产量和比重。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引导推进企业走品质化发展道路,弘扬工匠精神、做到精益求精,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全面提升皮革制品品质,提高非价格竞争力。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持续加强品牌建设。按照“分类指导、梯次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支持企业做好知名品牌创建工作,推进全市更多企业加入名牌行列,推动品牌向大牌、名牌升级。设立品牌培育专项支持资金,支持皮革服装企业通过购买品牌设计服务,制定精准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支持现有优势品牌企业强强联合,积极走出去,收购(兼并)国际知名品牌。支持辛集地域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多媒体、多渠道开展品牌宣传工作,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辛集皮革指数”体系,持续提升辛集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持续加强品牌宣传。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协会倡导的模式,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积极落实区域特色产业跃升计划,制定宣传计划,制作平面广告和视频宣传片,通过央视和地方卫视广告、报纸宣传、分众媒体、专业市场LED屏、高铁站等渠道进行广告投放,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破“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瓶颈。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建立辛集公众号,即时发布行业信息和活动细节,发布时装周和辛集皮革展销会的相关广告和展会动态信息,宣传国际皮革城和名优企业产品,打造“时尚皮都、魅力辛集”的中国(辛集)品牌,进一步唱响辛集皮革服装品牌,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本地展会和以辛集展团形式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召开产品推介会、新品订货会、名优产品万里行等活动,向外界宣传推广辛集名牌产品。进一步开拓“皮革+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国际皮革城创建5A级购物景区,打造区域购物中心。
3.强化产业深度融合
实施“数字+”工程。积极搭建辛集皮革制品加工行业云平台、线上皮革城、线上博览会,探索“B2B”皮革制品加工订单交易新模式,加强面料辅料、加工机械、技术工人等资源信息共享,在线精准匹配皮革制品设计端、加工端、销售端。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领军企业向专攻设计、专做品牌、专营市场的国际时尚管理公司转型,利用云平台带动众多中小型及个体皮革制品加工企业时尚化、品质化转型升级。依托辛集国际皮革城实施“互联网+传统行业”品牌直销模式,设立辛集皮革行业品牌产品总部,以“品牌代理”“品牌连锁”“品牌直营”等不同方式,抱团打包在全国各大商业中心、商圈建立直销模式。支持中小型及个体皮革制品企业利用“B2C”电子商务模式,利用好“辛集皮革”地域品牌价值,积极拓展淘宝、微商等DIY个人定制业务。
实施“文化+”工程。支持将辛集及河北地方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因子引入皮革制品创意设计,加强文化时尚皮革服饰产品开发。进一步开拓“文化+皮革+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国际皮革城创建5A级购物景区,打造区域购物中心。丰富创新具有辛集特色的皮革时尚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发展辛集国际皮都皮革时尚文化品牌。鼓励制革企业和皮革加工企业与时尚结合,与服装、家具、家装、饰品等行业优势企业合作,把皮革时尚元素融合到其他消费领域,深度挖掘皮革美学价值,开拓皮革业新的增值点和增长点。
实施“生态+”工程。深入开展制革产业污染专项整治,以制革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提升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绿色制革工艺,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提高制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所有企业全部达到国家清洁生产评价体系二级标准要求。不断提高皮革下脚料再利用水平,通过发展皮雕饰、合成皮和合成压制拼花真皮等途径,强化皮革下脚料增值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专栏1 生态皮草服装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1.生产模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制革产业污染专项整治,力争全部企业达到国家清洁生产评价体系二级标准要求。 2.销售模式提升工程。实施“互联网+传统行业品牌直销模式”,设立辛集皮革行业品牌产品总部,抱团打包在全国各大商业中心、商圈建立直销模式,实现出口跨境电商样板工程的建设。到2025年,皮革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千亿元。 3.重点改造提升项目。推进辛集名品服装中心等项目建设。 4.品牌培育重点工程。实施优质品牌培育计划,强化市场引导及内生动力挖掘,支持企业做好知名品牌创建工作,支持皮革服装企业通过购买品牌设计服务,制定精准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
(二)做优做强优势产业,释放发展新活力
适应环境保护、消费升级等时代需求,突出优质、精深、绿色发展特色,扎实推进“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持续深化“百企转型”和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区域性特色制造业生产基地。
1.钢铁产业。以做优做强钢铁机械主业、做大衍生产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突破点,加大改造力度,提高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种类,加快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以节能减排为关键点,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工艺先进、装备精良、品质卓越、高效环保的钢铁强市。到2025年,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
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钢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列入省级研发平台的给予后补助支持。鼓励钢铁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澳森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大中院校的科学项目合作,支持澳森公司与上海大学材料工程院董瀚团队建设“院士合作重点单位”,不断提升研发水平。
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澳森公司落实上级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全面推进品种质量上档次,在工业拉丝用高速线材、标准件用钢、建筑用钢、优质碳素结构钢、预应力钢绞线用钢以及中宽带钢基础上,开发高品质特殊钢、特种合金钢、高纯铁、超纯铁等高端铁基新材料。推动钢材产品提质升级,加快向铁基新材料、优特精品钢、高端专用钢方向发展,持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附加值。到“十四五”末品种钢比例达到70%。
改造提升装备技术。鼓励钢铁企业推进先进技术改造。加快推动以链篦机—回转窑或带式焙烧机工艺取代球团竖炉工艺,鼓励企业建设大型链篦机—回转窑、带式焙烧机。推动企业智能改造,全面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钢铁企业的深度融合,鼓励钢铁企业打造建设一流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加快5G、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智能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人员、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实时联通。鼓励钢铁企业搭建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钢铁企业、上下游用户、现代物流商、科研机构等实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加快企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建设。
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条,鼓励钢铁企业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发展剪切、配送等增值服务;推动钢铁企业与机械装备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上下游产业,促进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支持钢铁企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依托澳森公司就近提供原材料和产品价格优惠的优势,积极发展钢筋焊网、建筑钢构、玻璃幕墙桁架金属包装制品等钢材深加工产业,增强对钢铁产品的消纳能力,打造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延伸钢铁产业价值链。
2.精细化工产业。坚持完善链条、节约集聚、绿色安全,以推动石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布局合理化、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为发展目标,实行总量控制,提高准入门槛,积极招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化工企业。到“十四五”末,列入搬迁计划的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部完成搬迁改造或转产关闭。到2025年,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
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石化化工产业向园区集中。严格项目审批,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鼓励现有未在园区内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提升安全水平。加速现有化工园区整合,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打造京津冀化工医药重要转移基地。
围绕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开发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性产品和原料、面向装备制造业的结构性材料、面向纺织行业的专用产品及原料、面向医药领域的中间体和助剂等,实现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纯精细化学品转变。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加快国内及省内空白品种产业化及推广应用。
实施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推进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工艺装备水平提升和产品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煤制乙二醇,提升非石油基烯烃生产能力。支持重点涂料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环保型涂料比例,推广使用水性涂料,提升本土涂料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企业加大工业三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染料及其中间体清洁生产工艺和先进适用的“三废”治理技术推广、研发,全面提高染料行业的环保水平。探索利用废渣生产锶渣砖、免烧砖、透水砖,应用于可渗透路面铺装,助推“海绵城市”建设。推动连续碳化工艺技改提升,减少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推进工艺节水优化、降低粉尘工艺改进等节能降耗、减排增效项目,顺应环保要求。
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精益生产示范工程,依托双吉化工新建项目,以绿色农药的智能化生产为目标,推动企业打造符合生产实际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提高生产信息化水平,实现生产各环节集成管理,统一调配。大力推动企业精益生产模式改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节降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援助和维权服务,鼓励企业建立专利池,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源。
3.农产品制造及加工业。抓住北京食品加工企业向外转移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果品资源优势和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优势,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新的时代机遇,致力于提高食品产业品牌竞争力和保障质量安全,打造京津石等区域大城市“绿色后厨”。把融合发展作为根本路径,引导产业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延长企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营业收入力争达到60亿元。
构建玉米深加工全产业链。依托华北地区玉米大规模生产基础,发挥德瑞淀粉的龙头带动作用,构建玉米深加工全产业链。继续做强做优玉米淀粉、高麦芽糖、口服糖、玉米胚芽油和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等主导产品,向下游发展糖醇及其衍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玉米芯和玉米秸秆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引进发展纤维素乙醇、糠醛、木糖、柠檬酸等及其衍生物,构建“一株玉米的全产业链”。
构建果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依托我市及周边梨、苹果、桃、葡萄等水果种植资源,发挥国投中鲁市场号召力、品牌影响力和创新发展力,积极引进京津水果加工企业,开拓苹果汁、葡萄汁等其他水果初加工领域,大力发展果酱、果茶、水果香精、果胶、果醋等水果深加工制品和水果提取物等保健品,配套发展利用果渣加工低果胶、果渣饲料等项目,打造京津冀地区水果综合加工制造基地。
规范发展油料加工产业。积极推动小辛庄乡精炼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鼓励惠典、广益、旭鑫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购并、租赁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加强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加强品牌培育,积极引进国内食用油知名品牌,借牌开拓市场,借力发展壮大,打造京津冀最大的精炼食用油生产基地。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
高位对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突出专业、智能、高端发展特色,依托主导产品,拓展延伸发展新产品、新应用领域,聚集发展关键配套项目,构建微产业链、微生态圈,集中力量打造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供应链体系。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布局发展高端轴承产业装备、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纳米纤维过滤材料、高精度滚动直线导轨副、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和轨道用产品、医疗器械、排毒仪、医用气体、医用引流管、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装备等,做大做强高端空浮设备及系列整机制造,吸引配套项目聚集建设和发展,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成为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以工艺、装备、产品和管理升级改造为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率先开展数字化车间建设试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产业层次进一步提档升级,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和内联式发展互促并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
实施精品示范工程。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切实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工程化集成与应用,推动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
实施技改提升工程。按照省级专项指南,引导社会资源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以工艺、装备、产品和管理升级改造为重点,推动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大幅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创建一批国际或国内知名品牌。
实施平台创建工程。依托行业优势企业,部署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争创省级创新平台,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充分激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活力。
实施基地示范工程。依托金士顿公司,重点做大做强高端空浮设备及系列整机制造,吸引配套项目聚集建设和发展,打造辛集空浮技术成套设备示范基地。依托腾跃公司,加快发展铁路货车用摩擦材料配件、金属材料配件、铁路轨道结构零部件及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器材,打造国内一流的铁路装备制造基地。依托金士顿、华纺纳米等企业,加快发展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纳米纤维过滤材料等产品,打造氢能产业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依托金瓯、沃尔康、盈鼎、晟泰等企业,加快发展医疗器械、排毒仪、医用气体、医用引流管等产品,打造高端医疗器械及用品基地。
2.新型显示产业。坚持智能化、终端化、链条化主攻方向,重点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发展,强化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传感器、生物识别等技术支撑,加快突破新型显示领域关键技术,打造溅射靶材、高纯金属粉、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高纯金属靶材、智能手机3D曲面玻璃盖板、汽车中控屏、液晶显示屏及液晶显示模块等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集群化。
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构建从原材料到元器件、到模块、到显示器材的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链,积极融入国际新型显示供应链,不断壮大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集群规模。
实施标准体系创建工程。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步推进机制,支持优势企业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接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成为行业创新技术的“隐形冠军”。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政产学研用服合作,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积极争列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更多项目落地。
实施创新培育工程。筛选一批优势企业纳入省创新型领军企业计划。加快建设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双向流动、重点科研项目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
3.信息智能产业。围绕生态环保、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新技术、新需求,以智能传感、指纹芯片、自动检测等技术为依托,抢抓5G商用机遇,加大物联技术领域协同创新和产品开发,规划建设辛集市物联网产业园,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加快智能传感器、精密微型互感器、指纹芯片、智能电网设备等产品规模生产,智能物联网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依托龙头企业,强化“要素—平台—制度”三维支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园建设,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建设项目,夯实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生产基础设施。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依托华北电力大学技术支撑,加快推进“河北省精密互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区域内精密互感器工程技术创新策源地。
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改善环境,加强要素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通过重点帮扶、上下联动,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
4.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以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种优化、链条延伸为主攻方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自主化、水平国际化进程,开展胶原制备、改性及其生物学利用,助力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引导企业向规模化、精深化、差异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推动中医药创新链条延伸。实施中医药原材料溯源认证,提高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保障药品成本低、药效高。持续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开展中药组方筛查,发掘药效高的典方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升中药制剂工艺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均一性、可控性。
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工程。强化全链条、全过程式产业转化项目服务计划,引导区域内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符合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布局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在辛集建设投产。推进河北昊鹿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共同开发医美级胶原蛋白终端产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规模效应。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从创新发展动力源头构筑竞争优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投入强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开发医药健康产品。依托锦坤药业、汇丰动保建立中兽医药国家级研发平台,促进新兽药研发的产业化、国际化。推动河北昊鹿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华达杰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汉禧)、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陕西科技大学等机构建立友好、紧密地合作关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与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石碧院士团队合作,扩展胶原蛋白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实施医疗器械产业跃升工程。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集聚资源,构建医疗器械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金瓯医疗、晟泰生物、沃尔康医疗等企业建产线、扩产能、上水平,提升市场占有率、行业话语权、产业贡献度。
专栏3 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工程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金士顿公司,打造全国首家空气轴承、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生产研发基地;依托铁科腾跃公司,打造全国重要的聚氨酯高铁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三安车业,打造环保清洁车生产基地;依托雪龙公司,打造全国首批装配式住宅机械化生产基地;依托金瓯公司,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医疗器械及用品基地。重点项目包括: 1.河北顶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新建高速铁路新型金属声(风)屏障、铁路高寿命预埋件、铁路隧道新型防护门项目。 2.河北优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助力器项目。 3.石家庄金士顿轴承科技有限公司空气悬浮轴承系列产品产业化扩建项目。 4.河北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混凝土构件智能制造流水线信息化系统建筑产业现代化应用项目。 5.河北腾跃铁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集管理、生产、研发、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项目。 6.河北顶创环保子公司的铁路隧道智能防灾救援工程系统、隧道病害防治修复系统、桥梁防水工程系统等项目。 7.河北维迪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高精度滚动直线导轨副的研发、检测直线导轨副方法的研发、高档数控机床用直线导轨副的研发、自冷却式耐磨损直线导轨及导轨滑块副的研发等项目。 二、新型显示产业 依托冠靶科技、航百川、诚宇科技、九元科技等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显示材料生产基地。重点项目包括: 1.辛集冀雅电子有限公司新建液晶显示器件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生产车间、库房、动力站等;二期建设生活配套设施,三期建设小试及中试车间。年产13万平方米TN、STN型液晶显示屏,1500万块COG、COB、TAB等类型单色/彩色液晶显示模块。 2.辛集叁迪有限公司3D曲面屏百级洁净车间二期项目建设。 三、信息智能产业 依托申科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依托辛芯智能科技公司,指纹半导体芯片重要生产制造基地。重点项目包括: 1.河北申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础再造——申科电子科技园一期。项目总占地6578.29㎡,建筑面积14851.16㎡,总投资3.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生产车间检测车间及附属设施。购置生产、检测、实验设备共计104台(套)。建成后年产电流、电压微型互感器1亿只规模。 2.辛芯智能科技公司半导体指纹芯片、传感器以及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及生产项目。 四、信息智能产业 1.河北金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年产高值医用耗材、设备、生物材料、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40万套项目。 2.河北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0万套胸膜活检套管针和30万套穿刺引流系列生产线项目。 3.河北昊鹿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00吨胶原蛋白肽项目。 4.河北沃尔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万台排毒仪项目、国家级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 |
(四)加速壮大特色产品,构筑发展新优势
以我市产业基础好、市场占有率高、特色优势明显的滤纸、灰铸铁炊具、手套、生物柴油等产品为突破口,以高端化、功能化、品牌化为转型方向,着力提升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品质,丰富产品种类品种,提升品牌价值,推动标准、质量、品牌联动提升,推动我市特色产品迈向中高端,打造本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
滤纸。依托华锐无纺、阿木森公司等滤纸产业联盟,以清华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为技术支撑,打造全国产量最大的特种过滤纸生产基地和茶包纸生产基地。支持华纺纳米材料中心建设,推动滤纸企业由生产加工型企业向研发推动型企业转变,产品从生产单纯的木浆滤纸到生产滤膜和全合成高效环保过滤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铸造、灰铸铁炊具。以炊花铸造等企业为龙头,推动铸造、铸铁炊具行业生产向自动化、绿色化转型。通过河北省灰铸铁炊具产业联盟,参与制定实施行业规范条件,加强基础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的厨卫产品。强化标准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促进产品、服务、环保、安全等领域的质量提升,培育自主品牌,完善营销体系,推动生产企业由代工贴牌向自主品牌发展,打造区域品牌竞争力,培育国内知名品牌。
手套。依托皮革行业,紧跟市场潮流导向,引导企业立足区域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力求全方位突破创新,开发适销对路时尚化、功能化、个性化的冬季防寒手套、布艺休闲手套、运动手套、大棉手套等手套产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增强工业设计理念,依托河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机构,组织手套生产企业进行设计培训,建成较为完善的手套产业设计服务平台,推动手套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提高产品附加值。
生物柴油。依托金谷公司,以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为技术支撑,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增塑剂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联盟,建立公共技术平台,通过集成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完善销售渠道,打造生物柴油完整的产业链。
专栏4 特色产业重点工程 1.依托华锐无纺、阿木森公司等滤纸产业联盟,打造全国产量最大的特种过滤纸生产基地和茶包纸生产基地。 2.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整合重组南智邱镇铸造企业。 3.依托金谷公司,打造国际领先的增塑剂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 |
(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发展新模式
坚持把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聚焦数字技术创新、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数据要素高效配置、核心产业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关键环节,系统谋划推进、统筹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动数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政务、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应用。
1.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
发展关键基础产品,推进精密微型互感器、指纹芯片等产品规模生产,加大智能传感、自动检测等技术研发,推动物联网领域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强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着力发展信息智能、新型显示上游关键材料与核心器件,建设智能物联网产业、新型显示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数字经济载体建设,依托申科电子、辛芯智能、叁迪光学等龙头企业,推进省精密互感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谋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着力发展物联网、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软件信息、区块链应用等数字产业,推动辛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打造百亿级数字产业基地。
2.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跃升
推动智能制造。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引导企业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加快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面向重点行业、区域和领域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推进5G、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推广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发展服务型制造。
发展智慧服务。大力发展特色化平台经济、工业电商平台,搭建产需高效对接平台,以皮革、农产品为引领,吸引多行业、多领域电商向公共服务中心聚集,构建生产商、服务商、商家共生共进的产业群价值链与生态圈,推动商品数字化、卖场数字化、会员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以及组织管理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数字化发展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3.构建数字治理现代化体系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挖掘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加强对政府部门、行业和市场数据、生产经营活动等数据资源系统全面的采集、汇聚、整合、存储,加强数据治理,加快建立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交易等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数据加工分析业务,引进培育数据清洗、脱敏、建模、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大数据企业,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示范,增强大数据领域创新创业能力,扶持大数据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建设数字政府。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和政务服务方式系统性重塑,强化服务全流程监督管理,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完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平台,推动从“一门办理”到“一网通办”的提档升级,推进“冀时办”App全覆盖,完善“辛集发布”服务大厅端口服务功能。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各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构建全市统一的跨部门非涉密政务协同办公平台。
强化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数字化转型促进行动,加大对数字化转型共性开发平台、开源社区、基础软硬件、基础数据、普惠算力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平台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者提供价廉质优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产品。
专栏5 数字经济重点工程 1.数字经济载体提升工程。依托申科电子科技园、辛芯智能、叁迪光学等龙头企业,谋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推动辛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打造百亿级数字产业基地。 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部署数字经济新业态试验设施,支持在有条件区域,率先部署5G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专用试验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企业采用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等升级改造内网外网。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 3.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加快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着力构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数据共享机制,鼓励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依法采集并主动开放数据,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鼓励市场主体开展数据交换和交易,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推动大数据创新创业发展。 4.产业数字化示范工程。“十四五”期间,在生态皮草、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在农业领域,构建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平台,为各级政府、企业、农户提供数据查询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挖掘数据资源,开发测土配方施肥、产品销售等服务,每年选择1—2个乡村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在服务业领域重点开展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1—2个示范试点。 5.社会治理数字化工程。开展数字社区建设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滚动实施老旧小区数字化改造工程。依托“辛集市域数字经济体联盟”建设,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数字政府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计划,实现政府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
(六)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加快提升绿色产品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和绿色设计能力,推进绿色设计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促进绿色设计与产品创新开发、技术工艺改进相结合。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对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
2.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制造业绿色改造重点专项行动,开展制造业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推进皮革、钢铁、化工等行业工艺技术设备绿色化改造,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分批分期完成企业清洁生产推行任务。支持企业遵循绿色制造模式创建绿色工厂,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支持园区提高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3.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积极落实我市碳排放达峰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强化考核评价,把能源消费、碳排放等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和结果运用。
4.实施重点行业减污减碳行动。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在皮革、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低碳节能技术改造,探索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验示范,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五、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技术改造。深化新一轮技术改造,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技术改造升级路线图和投资导向目录,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每年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和“百项示范”工程,引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智能化改造、推进绿色安全转型、促进服务化延伸,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加速转变。推动产业链“补短板”,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加快实施改造,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提升改造。支持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生产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鼓励整机与基础配套领域同步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二)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实施“链长制”,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创链行动,深入梳理产业链短板弱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深化提升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链,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加强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持续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培植竞争新优势。
(三)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开展产业集聚行动,围绕产业布局功能定位,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以经济开发区承接平台为依托,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以产业链协助为纽带,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布局优化,在钢铁、石化、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等领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态势好、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骨干企业。支持优质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要素资源,快速提升规模效益水平。
(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实施“双提升”计划,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机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扶活动,支持更多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服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依托金士顿、冠靶科技、申科电子等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材料、信息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细分市场“单项冠军”企业和新领军者企业,持续增加新兴创新主体数量。支持小微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五)建设产业升级创新载体。聚焦制造业创新发展共性技术需求,探索创新载体组建新模式,加快在生态皮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信息智能等领域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载体。加快推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整合升级,持续完善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发展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孵化机构,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
(六)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大对境内外500强企业、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招商力度,广泛开展境内外人才交流、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服务辛集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育新型校企研发平合,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深度合作,建设以企业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新型校企研发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加快科技领军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七)深化工业设计提升。以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设计深化提升工程,提高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系统设计和创意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普及,支持综合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绿色、可持续、全生命周期的先进理念,提升产品的外观造型、友好体验、工程易用性以及环境融合性,满足消费需求、解决市场痛点。重点围绕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高端装备、消费品等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提升企业系统设计、协同设计、绿色设计能力。深化推进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内部组织流程再造,提高工业设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八)深化两化融合发展。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和决策分析智能水平。建设智能化、数字化车间,推动智能装备、智能模块在企业智能改造中的应用,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合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管控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重点发展柔性定制、共享生产、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大力发展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引导平台从产品销售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
(九)实施绿色制造转型行动。积极创建绿色工厂,推进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全覆盖。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鼓励企业搬迁、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污染治理等领域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强化“节能诊断+节能监察”,引导企业对标达标。强化工业节能节水减排,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提高电子、变压器等重点耗能设备能效水平。淘汰落后工业设备,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速节能节水改造。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培育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全面提升固废综合利用率。
六、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和推进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沟通部门间项目、资金安排计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外地商会作用,强化产业链互补、技术合作、信息共享、资金融通、市场运作。做好规划衔接,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与辛集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等衔接。完善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考核链条,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健全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强化规划实施考核评价,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深化体制改革,创优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市场主体实际发展诉求出发,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开设办理行政许可业务绿色通道,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制度,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转企”“小升规”和规模以上成长工业企业,实行一站式办理,一律给予“优先、优惠”双优政策,做到应放尽放、能简必简,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创新监管方式。用活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指标,优先保证转型升级重大项目需求。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实施差异化管控,保障重点企业(项目)生产建设;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坚决禁止生态环境领域“一刀切”行为,以精准治污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推进企业服务常态化,充分利用省政企服务直通信息化平台,落实好领导干部包联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着力解决政企信息不畅、经营成本偏高、融资难融资贵、能源保供偏紧、环保压力加大、关键人才技术缺乏、市场拓展途径偏少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难题,着力破解重点项目审批、用地、融资、环保、生产配套等瓶颈制约。
(三)加大招引力度,加强项目保障。创新招引路径,组织开展大规模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平台型企业招商。对来辛集投资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按照《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产业引导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产融结合的资本招商新模式。强化项目保障,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准备等工作,对在建、拟投产达效的重点工业项目进行摸底调度,帮助做好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如期投产。加快推进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实现量产。推动建立集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和协同服务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畅通企业提出意见诉求直通渠道,认真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和诉求,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困难。健全市级党政领导与民营企业结对包联制度,及时为民营企业解读政策、开展科技服务、提供要素保障,经常给民营企业家送关心、树信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四)引导产业聚集,突出产业特色。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企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严格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动重点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用足用好土地政策,优先保障产业布局调整重大项目规划和用地需求,引导企业集约节约用地。对退城搬迁企业腾出的土地,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基础上,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调整用地性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调整信贷结构,支持重大产业布局调整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
(五)开展综合评价,推动转型升级。以“亩均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绿色论英雄”为导向,以综合考评、绩效分类、精准施策为主要内容,按照分级推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开、动态管理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案,设定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全员劳动生产率、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等指标,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对属地内企业合理进行分类分档,依法依规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差别化政策措施,新建项目原则上入园进区。通过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标准的约束和引领作用,扶优汰劣调整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