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位于石家庄市以东65公里、衡水市以西45公里,东邻衡水市深州市、安平县,北与石家庄市深泽县相邻,西与石家庄市晋州市相邻,南与衡水市冀州、邢台市宁晋接壤。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改为辛集市(原为束鹿县)。2023年辛集市面积951平方千米,全市常住总人口58.35万人;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22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66.45万吨;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6.8亿元;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7.9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2亿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9元。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辛集发展史上极其艰难、极不容易、极具考验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激烈竞争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交织叠加的困难风险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统筹推进稳增长、增动能、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在克难攻坚中取得极为不易的积极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3%,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4%,较好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任务。我市被评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投资潜力百强、科技创新百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
(一)坚持项目蓄势、投资赋能,用优质增量对冲结构减量。
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严峻形势,努力战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突破期的困难挑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凝心聚力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189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年度投资目标,113个政府投资项目有力拉动社会投资。施行“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机制,做实模拟审批、并联审批,推行“流程先行、并联协同、容缺受理、拿地发证、承诺开工、建成达效”,项目建设速度快上加快。深化“招商引资突破年”行动,顶创高铁配件、中安信牛肉加工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天津津膜新材料、珠海丽日帐篷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开工,北京新发地、江苏亲亲食品等一批行业冠军项目正式签约,南京福步预制食品、青岛氢启公司燃料电池零部件等一批产业链龙头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成功引进6家央企三级子公司,与安道拓公司合作建设年产20万套汽车座椅皮革面套项目实现了引进世界500强的首次突破。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在外创业成就的天津智能星机械、科孚瑞得制药等企业返乡投资发展,10个重点区域招商办揭牌运行。加快经济开发区、保税物流园区、化工集中区、辛鹿孵化基地、中小企业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提升“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要素保障、水电气等能源支撑,做优做实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企业融资担保基金等支持政策,全力打造具有高能级承载水平的低成本化园区。
(二)坚持产业升级、变中求新,用新兴赛道超越瓶颈弯道。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跃升计划,省级以上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院士合作重点单位等5项评价指标居全省第一。皮革业转型升级,举办首届河北省服装服饰博览会,支持企业研发新品、创新设计,引导产业延链强链、拓展市场,被评为河北省皮革服装产业名市。化工业提标升规,激励企业升级改造,组建技术战略创新联盟,纳入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澳森特钢创优争先,实施“普转优、优转特”,投入10.6亿元完成环保绩效创A,被评为国家绿色工厂,进入河北省民营企业百强前列。氢能产业培育壮大,支持金士顿公司发展成为国内空压机市场占有率最大企业、建设成为全省首家增湿器生产企业,引进上海鲲华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和BOP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建设,首座油电气氢综合能源站建成投用,飞天石化蓝氢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澳森特钢首批22辆氢能重卡投入运行,率先在全省构建了县域范围内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引领。冷链食品产业崛起发展,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正式运营,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额1.2亿美元,一举跃进全国B保前20名,成为长江以北内陆最大进境肉类口岸。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以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链。
(三)坚持城市更新、补短强弱,用攻坚重点治理顽疾堵点。
首部“多规合一”的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特色功能节点城市的定位愈加明确、更为突出。实施主城区、开发区、保税区、高教区“四点组团、四区协同、产城融合”,全民健身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三级综合医院、赵望云艺术馆、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辛集校区等重要节点项目加快推进,石衡高速建成通车,新建澳森大街西延、垒头大街、东环路等8条主次干道,新建供水供热管网24公里、排水管网45公里。成功创建4个省级园林式小区、星级公园,新建10个口袋公园,提升重点街区亮化效果,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深化城市更新行动,改造37个老旧小区,开通51个老旧小区天然气,建设棚户区回迁安置房、“新康家园”保障房,千方百计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在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下,完成了雨污管网提升一期工程、开建二期工程、规划三期工程,总体工程竣工投用后将全面提高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彻底解决“城市看海”老难题。高标准完成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全面取消主城区露天垃圾点,实行主干路门店垃圾定时定点收运,规范17处地摊点位,建立完善大中型餐饮单位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努力把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人间烟火的平常事、操心事服务好、保障好。
(四)坚持乡村振兴、固本强基,用和美新貌擦亮乡愁旧貌。
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面积、增单产、促丰收,粮食种植总面积连续第三年超过140万亩,总产量13.29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耕地保护和利用工作成绩突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荣获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完成二分干渠东延、农业灌溉水源置换补短板等水利工程,年引岗黄水6000多万方,保障了市域南部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深化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首次举办小麦种业创新大会。实施全省唯一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现黄淮海北部夏玉米亩产新突破。做好“土特产”文章,辛集黄冠梨网销直采量全国领先,辛集深县猪保种提质、扩繁增量。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效显著。稳妥有序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被评为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2%。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公交、医疗、教育、供水、供气、环卫等一体化,改造户厕5000座,创建美丽庭院5023户,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8个。实施集体经济“跨五跃十”行动,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村稳定清零,10万元以上村达81%。
(五)坚持安全第一、共治共享,用实干指数换取平安指数。
平安是民之所愿、发展之基、幸福之源。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落实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省25条具体措施,以省领导两次驻市督导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突出燃气、消防、危化、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创新建立安全生产“明白人”队伍,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入实施“雪亮工程”,为322个村安装监控摄像机1288台。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新设信号灯、标志牌131套。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农兽药残留超标、农用地镉等重金属污染、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提质增效等四个专项行动,推动食品安全各方责任落地落实。着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全面覆盖,完善落实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多措并举应对持续高温、强降雨、强降雪、历史性低温等多轮次、极端性天气,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所受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实施“靖安2023”社会治安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以正义之剑守万家灯火、保安居乐业。
(六)坚持均等服务、均衡发展,用支出强度提升民生温度。
圆满完成省20项民生工程、市15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5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注入纾困资金3.6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4900多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新改扩建学府街小学等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改建体育场地设施150处,创建5家省级托育示范机构。实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减轻患者负担1.5亿元。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老年食堂103家、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35家。乡镇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辛集农民画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国巡展、走向海外。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重点项目,彻底消除历史遗留污泥暂存场,圆满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着力帮助企业减负、群众减烦,政务服务大厅审批事项“应进必进”,12345热线服务质效显著提高。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深度激发市场活力,拉动居民消费。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6%,存贷比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经营主体6.7万户,同比增长9.7%;快递业务量7393万件,同比增长99%,居全省“11+2”市第一位。我市跃居全国县级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第23位。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2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8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30.8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比例为13.5:54.7:31.8,全年人均生产总值71879元。
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58.3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7.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08%,比上年末提高0.95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902人,比上年减少2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89人,比上年增加17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9人,比上年增加8人。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2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3%,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
全年网上零售额实现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3993公顷,比上年增长0.4%。粮食总产量66.45万吨,增长0.2%。其中,夏粮产量34.15万吨,增长0.01%;秋粮产量32.3万吨,增长0.4%。
油料播种面积为5021.4公顷,比上年增长3.5%;产量2.21万吨,增长8.3%。
蔬菜播种面积9688.3公顷,比上年增长2.1%;总产量74.8万吨,增长2.2%。其中,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3.04万吨,与去年持平。
园林水果产量33.93万吨,比上年增长1.7%。
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8.7万吨,比上年下降2%。其中,猪肉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1%;牛肉产量0.45万吨,增长3.5%;羊肉产量0.32万吨,与去年持平;禽肉产量1.54万吨,增长0.4%。禽蛋产量16.48万吨,比上年增长1.5%;牛奶产量6.7万吨,增长1.2%。 年末生猪存栏38.8万头,比上年末下降8.5%;全年生猪出栏74.1万头,下降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金属制品业增长9.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8%,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1.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4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6%,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1.2%,纺织业增长2.5%,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下降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3亿元。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下降6.7%。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3%;房屋竣工面积70.1万平方米,增长94%。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1.1%;金融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20.7%;房地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25.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6.7%。
全年公路货运量为834.3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公路货运周转量为477971万吨公里,增长8.4%。公路客运量为131.4万人次,增长17%;公路客运周转量为7637.3万人公里,增长5%。
年末公共汽车营运线路26条,营运线路长度475公里,营运车辆369辆。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0.2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0.7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5.2亿元,增长21.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8亿元,下降1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0.2%,饮料类增长13.6%,烟酒类增长1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6%,化妆品类增长0.6%,金银珠宝类增长26.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6%,通讯器材类增长6.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9%,书报杂志类下降6.7%,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5.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5.3%,汽车类下降46.4%。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6.4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7.4%。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万美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建设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26.8%,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1.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2亿元,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60.8亿元,比年初增加120.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9.7亿元,比年初增加78亿元。
(八)、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9元,比上年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64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52元,增长6.8%。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260元,增长8.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744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173元,增长6.4%。
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7081人,其中,在岗职工参保人数为83905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为23176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50720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72668人。
年末全市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7个,床位1752张。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0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家。全年专利授权数66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80件。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75所,在校生98094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4564人,毕业生1433人;普通中学31所,在校生35914人,毕业生11051人;小学75所,在校生44353人,毕业生8405人;幼儿园65所,在校生13163人,毕业生6572人;特教学校1所,在校生100人,毕业生10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5个。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9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1%;旅游收入107.4亿元,增长225.3%。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54个。其中,医院21个,乡镇卫生院15个,村卫生所348个,个体诊所16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急救中心1个,护理院1个,健康体检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438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160人,注册护士1629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360张,其中,医院2420张,乡镇卫生院800张,妇幼保健院140张。
在河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省第二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荣获金牌14枚,银牌30枚,铜牌26枚。
(十一)、资源和环境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2公顷。
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0%,绿化覆盖率达到45.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228天。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